武夷山茶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“绿色”之路

栏目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13-01-10
一个产业的发展,历来都是从扩张数量开始,但武夷山的茶产业发展之路却反其道而行,5日,相关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,2006年至今,茶园面积增长不足0.4倍,茶产值和税收却增长了近15倍,达15.33亿元和4500万元,茶农人均纯收入达2486元。

  一个产业的发展,历来都是从扩张数量开始,但武夷山的茶产业发展之路却反其道而行,5日,相关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,2006年至今,茶园面积增长不足0.4倍,茶产值和税收却增长了近15倍,达15.33亿元和4500万元,茶农人均纯收入达2486元。

  为什么武夷山的茶产业发展如此不同寻常?武夷山的做法是:“立足生态,控制数量,提质增效,延长产业链,增加附加值,走可持续发展之路,实现绿色发展。”

  打品牌,破“有名茶无名牌”之局

  2006年,是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。

  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发源地,曾经扬名海内外的武夷茶,在2006年之前却是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。2005年,星村镇的茶青每公斤售价才1元左右。

  破局,从这一年春节《乔家大院》电视连续剧热播开始,乔致庸到武夷山贩茶致富的故事如一根魔棒点醒武夷山人。至此,以“浪漫武夷,风雅茶韵”为主题的茶旅整合营销活动强势拉开,并在全国刮起了“大红袍”旋风。

  从2006年5月的第一场“福州春茗会”到10月的“北京大红袍周”,从北京到黑龙江、从香港到台湾,从广州到山东,每年,武夷山都以不同的形式强化着市场记忆,也搭建了一个让武夷茶走红的T型台。而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,更是大大提升了武夷茶的知名度。

  同时,武夷山全力打破“有名茶无名牌”的僵局:武夷岩茶(大红袍)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“武夷山大红袍”获得中国驰名商标,武夷山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茶叶)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等。目前武夷山全市有茶叶证明商标2件,驰名商标2件,著名商标26件,知名商标100件,QS生产许可的企业316家,有效注册商标2249件,国际注册27件。

  为强化品牌宣传营销,武夷山与张艺谋团队合作,成功推出印象·大红袍,拍摄的《武夷茶文化》成为世界孔子学院教材,推出高清数字电影《茶王》等等,使武夷山茶产业在文化的烘托下更具张力。


        控面积,降“头脑发热”之温

  正当武夷茶发展风生水起,武夷山市委、市政府却给茶产业泼了盆“冷水”——控制茶园面积。

  2007年,《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“出炉”,首次提出“严格审批,适度开发”。随后,一份份限制茶山开垦的文件如一道道“紧箍咒”加到茶农头上。

  2008年的《关于科学开垦茶园保护生态资源的通告》,划分了适度开垦区和禁止开垦区。

  2010年出台《关于规范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》,提出“规范开发、规范生产、规范品牌、规范市场”,要求茶山开垦做到“山戴帽,腰绑带,脚穿鞋”。

  2011年制订《武夷山市治理违规开垦茶山专项活动方案》,提出“对在禁开区开山种茶的应组织专项队伍拔除,并及时补种适宜树木,对毁林种茶者严厉打击。”

  2012年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违规开垦茶山综合整治的通知》,以高压态势制止违规开垦茶山行为,不仅财政拿出100万元作为整治经费,还将整治茶山任务列入乡镇、街道绩效考评中,这一年,武夷山整治茶山11277亩。逐年加大的整治力度,控制住了茶园面积的疯长。

  虽然茶叶种植面积仅从2006年的9.96万亩增至2012年的13.8万亩,但茶产业却得到巨大发展,2006年税收340万元、产值9500万元,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万元和15.33亿元。注册茶企业从200多家激增到1215家,涉茶人员6万人。